新闻资讯
NEWS
NEWS
新型储能产业迎来数智化变革。AI将为储能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?如何进一步推动AI与储能产业深度融合?
面临阶段性挑战
新型储能就像“超 级充电宝”,主要用于存储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,以解决电力供需在时间、空间上的不平衡问题。它特指除传统抽水蓄能外的新型技术,包括锂电池、钠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飞轮储能、压缩空气储能等。新型储能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环节,也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。
近年来,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,产业链建设取得长足进步,产品产量进一步扩大,但也面临阶段性挑战。
储能产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记者了解到,2024年,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全年均价为0.628元/瓦时,同比下降43%。在某公司技术官看来,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储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今年初联合印发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,建立健全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。该文件推动储能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,但目前储能行业的价值核算体系尚未统一,成本传导机制还不完善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,**平均弃风率约4.1%,弃光率约3.2%,一些地区的弃风弃光率甚至达到10%。除了弃风弃光问题,一些储能设施还存在“建而不用”、利用率低的问题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新能源配建储能日均运行时间仅为3.74小时,年均利用率指数为31%。
储能技术也同样面临挑战。“储能系统从‘可建’到‘可用’再到‘好用’,中间面临许多技术指标的升级,包括安全与可靠性的保障、寿命与效率的提升等。”钱昊说,应对这些挑战,不仅要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驱动,还要采用技术手段,以数智化能力提升储能系统集成效率,降低安全风险。
AI成转型突破口
近年来,围绕“AI+储能”,行业开展了许多探索。从仿真设计到系统集成,从生产制造到电池安全管理,从项目规划到电站主动安全管理,AI技术正在驱动储能产业深度变革。
例如,在仿真设计方面,通过流体动力学计算仿真与AI机器学习的结合,储能电池热失控模拟的计算时间大大缩短。在系统设计方面,AI能动态生成电池模组排列方案,提高储能集装箱的能量密度和空间利用率。在项目规划方面,AI可通过分析海量数据,动态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储能电站效益模型,优化电站选址和容量配置,帮助管理者提升**率。
AI不仅可在规划、设计环节大展拳脚,在提升储能场站建设水平方面同样大有可为。
建设储能场站的考虑因素非常多,要考虑造价、财务、运维等投资成本,也要考虑收益模式,在收益过程中还要兼顾储能系统敏感因子,如寿命、效率、在线率等。利用AI,结合光伏发电曲线、现货电价曲线,得出储能容量配置方案,实现收益较大化。
同时,在电池制造方面,AI视觉检测系统能快速识别电芯的微短路缺陷,使每百万片电芯缺陷数大大降低。在电站安全方面,AI可以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,结合多级安全响应机制,很大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。AI还可实时监控电芯健康状态,提前识别潜在故障。
传统的储能场站全面接入AI后,可以通过数据分析,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对早期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,对异常情况及时告警,还可以进行预测性维护,用AI辅助检修。结合轻量化模型,储能电站正逐步实现对数据采集、智能分析、决策执行等链条的闭环管理,进而提升储能系统效率与寿命,达到储能系统的性能较大化。
此外,AI还能辅助制定更为科学的充放电策略。“AI基于全局峰谷优化的方式优化充放电时段,可提升10%的收益。”钱昊说。
大模型红利释放
在大模型加持下,相关企业开发更加智能化的运维平台成为可能,行业效率及智能化程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。
某公司开发的AIOPS-2000储能大集控智慧运营云平台,聚焦安全运行、精准运维、高效运营三大领域,目前已在42座储能电站中成功应用。记者了解到,今年2月,该平台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,进一步助力储能智慧化升级。
多位受访专家建议,为提升AI与储能系统的融合程度,还应重点提高数据质量与安全性。未来,应建立合作机制,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,打通电池制造商、系统集成商、运维服务商等相关方数据,推动大模型进一步发挥效能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近日,工信、应急部门领导一行莅临海南巨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视察指导。领导们深入厂区,实地查看生产流程、安全设施等情况。在详细了解公司新能源产品研发与生产现状后,对企业的创新发展给予肯定,同时针对安全生产、行业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指导意见,助力海南巨澜新能源在合规稳健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步伐。
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,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、国家安全,是重大的全局性、战略性问题。11月8日,十四届**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(以下简称《能源法》)。《能源法》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,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,在法律层面对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作出规定,是能源领域的根本性、统领性法律。其主要目的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,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。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。石油石化企业要率先加强《能源法》学习和宣贯,始终依法合规经营,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,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排头兵,助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45年来,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,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动能。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、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。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,石油和天然气是支撑我国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“压舱石”。